中新網重慶2月12日電 題:春運之變:老鐵路人眼中的“三多三少”
  作者 廖永貴 劉相琳
  “你在18號卧鋪車廂?請往前面走。”“穿短裙的老鄉,把孩子看緊點,別讓他掉到站臺下面了。”12日,今年春運已過去了大半,成都鐵路局廣元火車站仍然人頭攢動,值班站長李英正在站臺上招呼旅客排隊乘車。
  廣元市是川北地區農民工輸出重地,常年在外務工人員近80萬人,足跡遍佈全國各地。春運期間,在廣元火車站乘車的旅客超過30萬人。正月十五前後,廣元火車站再次迎來了出行高峰。
  李英從事客運工作已20個年頭,是一位資歷頗深的“老鐵路”。談及2014年春運工作,李英頗有感觸地總結出了“三多三少”,向記者描繪今年春運的新變化。
  旅行包多了 編織袋少了
  “以往春運,農民工攜帶的行李清一色的是塑料編織袋。衣服、被褥、鍋碗瓢盆,鼓鼓囊囊塞滿幾大口袋。肩挑背扛,從站外搬到站內,搬上車搬下車,累得滿頭大汗。”李英說,現在農民工出門坐車,特別是二代、三代農民工講究“輕裝上陣”,背個小巧旅行包,或拖個輪式旅行箱,輕輕鬆松進站上車。
  “年輕一代農民工大都有一技之長,不像他們的父輩只能幹體力活,他們找工作相對容易,有的在春節前就已經聯繫好用人單位。到了目的地需要什麼生活用品,直接就在當地買。”據李英介紹,現在不少農民工乘坐火車更加註重舒適度,購買火車票時往往青睞卧鋪,不會因為節約而首選硬座。
  “時裝秀”多了 “泥巴褲”少了
  幹了21個春運的李英坦承,“現在從衣著穿戴上,已很難區分出哪些旅客是農民工。”在她看來,隨著農民工收入不斷增長,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水漲船高,消費觀念正悄然發生變化。
  “現在大家出門,從頭到腳收拾得利利索索。不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,個個打扮得煥然一新。羽絨服、保暖襪、小短裙、高筒靴……各種款式,應有盡有。”李英戲稱,每天目睹旅客身著時尚服裝來來往往,仿佛車站就是一個大型T台,自己和同事就是時裝秀的觀眾。
  “以前只顧暖和,不太註意個人形象。現在農民工腰包鼓起來了,對穿戴也更重視。身上的衣服光鮮亮麗,穿土布衣、泥巴褲、胡亂搭配的老鄉已很少。”李英笑著告訴記者。
  自信心多了 負情緒少了
  “春運期間雖然工作量成倍增加,勞動強度也加大了不少,但大家的心理負擔並沒有變重。”李英說,這是“受到了旅客情緒的感染。”
  李英解釋說,以前每年春運,農民工為買票坐車犯愁,為找不到工作犯愁,為到了年關拿不回工資犯愁。現在全社會都關註農民工群體,想辦法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便利、幫助他們維護權益。農民工在家務農種田,可享受國家財政補貼,出門務工收入待遇逐年增長,社會對農民工也越來越尊重,讓他們愈發有底氣,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。
  “現在的農民工大都樂觀、豁達,即使在候車上車過程中發生磕碰,也會選擇互諒互讓,春運以來,沒有人為爭上車、搶座位而發生糾紛。”李英說。  (原標題:春運之變:老鐵路人眼中的“三多三少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h63qhheg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